标题:《梅艳芳》百度云/迅雷/BT种子资源下载 [链接]4K电影上映后将发布4K蓝光破解资源 内容: 看《梅艳芳》,为什么传奇不能复制却必会重现? 常觉得有些电影你不能把它当寻常电影看,因为你知道导演追求的绝不是艺术性,娱乐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 导演手里拿着一个值得传世,需要被广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电影令最多人知道这个故事。 他甘心捨去所有能制造歧义,有可能扩阔诠释空间的手法,诚诚恳恳地拍一齣恁谁都完全明白的电影。 这类电影也有高低之分,《可爱的你 》和《nasA 无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娱乐性犹如楼下公园与主题公园,惟基调是接近的,《梅艳芳》就是这类电影。 为什么要拍梅艳芳的故事? 从好的方面想,香港出了一个完全土生土长的传奇巨星,好应该把她的故事记下来,让未能亲身接触她歌声的下一代也知道有这个人,是香港文化的一页,而且据说也是梅艳芳生前的遗愿。 想得复杂点,差不多二十年过去,物换星移,也是时候为香港具标志性的人事定调立传,总之以后这就是[梅艳芳]的故事,一个出身寒微的歌手如何凭天赋和努力成功,如何爱香港。 电影没有触及的,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反正不过是历史的偶然。 永远选择舞台《梅艳芳》我看的版本是 8 月时的试映版,跟现在的公映版可能有少许出入。 试映版片长 140 多分钟,由梅艳芳四五岁在荔园表演一直拍到她的临终演唱会。 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导演努力重现了许多件梅艳芳的人生大事:参加和赢得新秀歌唱比赛、第一次入录音室、认识刘培基张国荣、第一次演唱会、两次重要的恋爱、拍《胭脂扣》、被掌掴、姐姐结婚、患癌? ?等等。 导演又很努力重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利舞台和旧式大牌档等活现观众眼前。 知道导演很努力也很有诚意,但觉得他拍得不太聪明,取材芜杂,没有焦点。 梅艳芳四十年的生命的确很多大事发生,如果导演大胆一点,从事件中归纳出一个主题,削去与主题无关的旁枝,电影必会比现在更流畅,更有感染力。 其实现在已看见隐约的脉络,梅艳芳几次做的决定:找其他工作还是继续唱歌、享受拍拖还是专注首次个唱、继续避世还是复出、医病还是开演唱会,每次她都是毅然选择舞台。 拍梅艳芳的故事,选择舞台是最正路也最有力的切入点,但导演真的捉到鹿不脱角,令电影有点散修修,前半像流水账,中段避走海外拍得太冗长,后半更节奏全失,像纪录片多过电影,草草完场。 江志强(左)、王丹妮(右)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一生人,一个人梅艳芳很有义气,很重视朋友,电影一开场就拍了儿童梅艳芳会为比自己还要小的女孩拾回汽球。 种种原因,电影没有太着墨她与爱徒们的关是,除了有提到后期梅艳芳家里一定要聚满人,众声喧哗她才睡得着,凸显她的寂寥,这也是电影较动人的段落。 电影处理梅艳芳跟梅爱芳、刘培基、张国荣以及华星总经理苏孝良的关是都算细致。 廖子妤的表现比刘俊谦好,但大众对梅爱芳的印象远不如对张国荣深刻,所以她的任务是轻松点。 至于古天乐和林家栋,我只能说我不喜欢他们的演出。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电影没有拍到梅艳芳跟音乐创作人很深刻的交往,白只饰演的黎小田只是引子,印象中电影没有拍到伦永亮。 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说到梅艳芳,第一个想到的是刘培基,之后可能是张国荣,而不是音乐创作人? 梅艳芳如果晚生十多二十年,生于一个不只唱歌,而是会做音乐的年代,她的成就是不是会更高? 有点怅然。 主角王丹妮的表现呢? 我想了许久,还是决定不了。 她的演出绝不讨厌,但能否表现梅艳芳的神韵和魅力,又好像有点距离。 她像一幅画布,很多事情发生在她身上,跟很多人交往,但真正的梅艳芳是怎样,除了最表层的有义气,爱香港,她表达不了。 不能推卸因为王丹妮是新人,驾驭不了复杂的角色,事实我觉得她的演戏悟性很不错。 王丹妮没能演出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反而应该因为是导演和剧本的取态。 可能因为种种制肘,又或是导演的视野,电影只让我们看到梅艳芳的一生,而不是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的信念从何而来? 她对舞台的依恋是对艺术的追求、寂寞的填补抑或什么? 她的爱情观(而非只得情史)? 她如何看待自己事业成功,恋爱不断,却始终未能结婚生子的命运? 导演有没有关心过这些问题? 顺带一提,我看的版本,徐天佑戏份不少,他演一个介绍日本歌星后藤(即是现实生活的近藤真彦,中岛步 饰)给梅艳芳认识的日语翻译,梅艳芳病重时他又陪她到日本再见爱人一次,不知公映版是否仍是这样? 怀缅,但不用沉溺,因为传奇必会重现看电影前我已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人拿姜涛和梅艳芳来比较,两人的出道过程和走红速度是如此相似! 看完电影后,更发觉二人极多平行之处,差不多是隔代倒映。 二人都是参加电视台第一届的歌唱比赛赢得冠军顺利入行,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九岁,两个人都读书不多,最初站在台上,一个很娘,一个很 MK,不是白鸽眼观众见惯见熟的国际大都会风格,很容易让人看扁。 但很奇怪,凭他们的个人魅力,很快不只大众爱他们,连文化人都要对他们另眼相看,成了香港文化的 icon。 二人都不是标准的人靓声甜,梅艳芳的平胸硬朗五官沧桑声线等同姜涛的肥仔底清秀但略嫌浮浅的轮廓和鸡仔声(ok,清澈但少少削的高音),以一人之力去冲击整个行业的固有美学标准,却又空前成功。 还有还有,刘培基和花姐,刘培基是很成功的时装设计师,但他遇上梅艳芳,香港乐坛才正式出现形象设计这个专业;花姐是很成功的节目监制,但姜涛和 Mirror 之前,她没有做过经理人。 没有出现过没有做过自然没有包袱,但又有相关经验,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新旧旧,撞吓攞吓,就撞出奇蹟,和新的规则。 如果你相信一万小时理论,梅艳芳是很好的例子。 寻常的十八岁,多爱唱歌,也没可能有一万小时的表演经验。 梅艳芳因为四五岁就在荔园表演,当她十八岁站在利舞台,她背后已有这一万小时的经验,她的确比任何同龄人都 ready。 姜涛小时候是被歧视被欺凌的肥仔,他没有这些表演机会,但他参加比赛时说过,正因为没有朋友,他可以整天宅在家看 YouTube,有时一首歌可以听整整一年(!),不断揣摩和模仿 MV 的舞步。 梅艳芳在荔园表演是谋生,姜涛则更奇怪,是没有观众没有目的,自己一个人在电脑前储那一万小时经验。 奇蹟之所以是奇蹟,是冥冥中有力量要他成功。 我们永远不能复制梅艳芳,不能找一个身材高? ,嗓音低沉的少女,让她学唱歌演戏,培育她做新梅艳芳,因为传奇是天人合一的偶然,不是人为,也不能计算。 但世事就是一个循环,走到某个点,所有人事、时机、能量、星宿结合,传奇又会出现,让大众窥见那美好。 只是传奇会以什么形象出现,我们是猜不到计不到的。 好像很玄? 不是啊。 同一个道理,另一个说法,金融世界也是一个循环,必定会有下一次爆破,下一次海啸,但金融海啸何时再出现? 怎样爆煲? 触发点是什么? 计得到吗? 好像暂时还没有人做到呢。 再穿凿再八卦一点,梅艳芳和姜涛,连生肖都是一样的呢。 发布时间:2024-06-10 18:22:27 来源:番茄网 链接:https://www.leida518.com/article/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