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电影正青春 | 青年导演戴墨:创作应该不设限 内容: 从接续成熟IP的续作《误杀2》,到与陈思诚、张译、周润发、王宝强等顶尖电影人合作的《三大队》和《唐探1900》,再到挑战刘慈欣科幻巨作《带上她的眼睛》,戴墨的导演生涯如同一杯杯风味独特的咖啡,等待观众细细品味。 本期《今日影评》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年导演戴墨的电影世界,品味他从2021年到2025年密集而多元的创作旅程,感受他如何用故事打动人心,用镜头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宣言! 从演员到导演敬畏与突破的起点戴墨的导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曾经的演员,他对导演二字始终怀有敬畏。 我一直觉得导演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 他坦言,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更是一种对电影艺术的追求。 2021年,首部大银幕作品《误杀2》让他一鸣惊人,获得金鸡奖入围影片的殊荣。 那是他导演生涯的第一个荣誉,也是他迈向电影世界的起点。 回首《误杀2》,戴墨坦言:如果现在再拍,我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套路化的东西已经不买账了。 正是这种对创新的渴望,推动着他不断突破自我。 从《误杀2》的悬疑,到《三大队》的细腻情感,再到《唐探1900》的商业大片气质,戴墨拒绝被单一类型定义。 更打动我的不是类型,而是故事本身。 他强调,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对舒适区的告别。 与陈思诚的默契信任与审美的共鸣在戴墨的创作历程中,绕不开一个名字陈思诚。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系列,戴墨与陈思诚的多次合作,积累了深厚的信任与默契。 思诚导演对我非常信任,他觉得我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充分,所以会把像《三大队》这样情感细腻的故事交给我。 戴墨回忆道。 陈思诚不仅是一位合作伙伴,更是一位营养提供者。 他对新闻的敏锐嗅觉、对当下社会的洞察,常常为戴墨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 他会捕捉到一些当下的点,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戴墨说,这些点滴的交流如养分般滋养着他的创作,让他在每一次拍摄中都能找到与观众契合的情感共鸣点。 与顶尖电影人的碰撞倾听与坚持的平衡戴墨的电影之路,离不开与优秀演员和创作者的合作。 从张译到周润发、王宝强,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班底。 他坦言,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声音常常交织,如何平衡各方意见成为一大挑战。 我肯定有自己想表达的部分,也会执着坚定。 但好的建议为什么不听呢? 他笑着说。 以《唐探1900》为例,周润发的专业态度给戴墨留下了深刻印象。 发哥从不回休息室,一直在片场观察、思考。 他会私下做功课,提出台词调整的建议,甚至对后期剪辑提出想法。 这些建议最终被采纳,成为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戴墨强调,作为导演,他既要有自己的坚持,也要学会倾听,有经验的创作者的建议是非常珍贵的。 2025年,戴墨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挑战改编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 这不仅是一次题材上的突破,更是对他创作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刘老师的作品会让人对人生观、生命观产生巨变,甚至面对死亡的态度都会改变。 戴墨坦言,改编刘慈欣的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既要满足书迷对还原度的期待,又要在剧本设置和视觉呈现上创新。 电影的全球语言多元创作的使命作为一位年轻的创作者,戴墨的视野早已不局限于国内市场。 近期,他随中国电影资料馆赴俄罗斯、巴西、秘鲁、白俄罗斯等地,带着不同类型的中国电影与世界观众交流。 电影是一种特别神奇的语言,即使语言不通,也能通过镜头与观众沟通。 他感慨道。 这些国际交流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使命。 作为年轻导演,得到这么多肯定后,你会觉得更有责任拍好每一部电影、每一个镜头。 戴墨说,电影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与观众的对话方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感动与思考。 在戴墨的办公室里,摆放着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杯,以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的荣誉。 这些奖杯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肯定,更是他成长的见证。 与戴墨的这次畅聊,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导演身上的成长智慧。 无论是与顶尖电影人的合作,还是对科幻题材的勇敢尝试,戴墨用行动诠释了不设限的创作态度。 未来,我们期待戴墨导演带来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继续用镜头书写属于他的电影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31 09:13:52 来源:番茄网 链接:https://www.leida518.com/article/89633.shtml